名师上讲台:每堂课都是精心编排的演出

2013-08-19 10:35:38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作为一名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还有实际应用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每次带着学生奔波在淮河一线,陈国良教授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激动,“一想到我是在为国家培养着有用的人才,这种激动就油然而生。”

名师上讲台:每堂课都是精心编排的演出

  虽然正值暑假,但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教学名师、中国科技大学陈国良教授每天忙碌依旧。如往常一样,他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往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之间,查阅相关资料,为下学期开设的《并行计算》课程备课,还要为即将在深圳举办的全国名师精品课程并行计算讲习班准备讲稿,一切仍是那样紧张而有序。

  “我是一名教师。”在陈国良教授的心目中,这是他最为看重的一张“名片”。

  “他是一个勤勉和忘我的人。他是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典范。”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这样为陈国良教授“定位”。

每一堂课都是精心编排的演出

  “名师首先是老师,老师就要给学生上课,否则就不是老师,更谈不上是名师。”在陈国良教授眼里,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

  自从1973年调入中国科技大学以来,他就一直守在教学一线。在他培养的50多名博士生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国内外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美国IEEE院士姚新每次回到母校,都要专程看望陈教授,一再感谢陈教授对他的培养与关怀。

  陈国良教授时常说,一所高校,做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高水平的学者、科研骨干都应该给学生上课,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过程,追求到本质。”

  因为这样的身体力行,2001年他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2003年则被选为全国首届高校国家教学名师。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当好教师的前提。”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陈国良教授先后主讲过数字逻辑、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网络、并行算法与并行计算等计算机专业课程。在讲课时,他总是采取板书、多媒体课件、投影仪、ppt文稿、开辟教学网站等多种形式和中英两种语言,重点讲解基本原理,并将学科前沿和国际同类教材中先进内容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因此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课程”的网上留言中,一位学生写道:“陈老师讲课生动,让人能全身心地跟随着他进入并行的世界里漫游,丝毫感觉不到枯燥,把科学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很少见的精品课程。”

  “讲好课的关键在于备好课”,这是陈教授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陈教授说,他曾有幸聆听过华罗庚先生的课堂教学,对华先生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课方式十分钦佩,并非常推崇华先生“一缸水舀一瓢水”的教学名言,认为教师只有知识面广,上课才能应付自如,从容面对学生的提问。因此,陈教授每次上课前总是要认真备课,无论再紧急的事情也不能打扰自己的备课。

  几年来,陈老师的备课讲义已经积累7大卷,每卷4本,摞起来足有几尺高。而他每年的讲课都会更新其中的三分之一,常讲常新,始终让学生感到新鲜。在采访时,记者看见十几本备课本上布满密密麻麻的笔迹,其下还有或红或蓝的圈注。

  “教师的一堂课就是滋养学生的一滴甘露,必须以认真、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陈教授如是说。

用心铸就“精品”教材

  并行算法一直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内的重大研究方向,但此前国内长期缺乏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完整教材,这引起了陈国良教授的高度关注。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陈国良教授就一直系统地开展并行算法理论、设计和应用的研究,并且在非数值并行算法和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1995年,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并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863重大项目,形成了“并行算法—并行结构—并行编程—并行应用”一体化的研究体系。作为学者,陈国良教授信奉“学术乃天下公器”的道理,他从不吝啬将自己的教学、科研所得传递给更多人的。

  在日常科研与教学紧张辛苦的间隙,他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先后撰写出了久为国内外同行期盼的《并行算法丛书》和《并行计算丛书》等专业书籍。这两套丛书出版后不久,即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以及两次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他的积极努力与推动下,《并行计算》还被列为我国“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以及国家首批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计算机系李明教授在评价《并行算法》教材时说,该教材内容丰富,取材新颖、结构严谨、叙述清晰,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该学科的深厚造诣和多年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该书都是最完整的教材,也是我在中国看到的该领域最好的一本书。

  “一部优秀的教材有时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陈国良教授说,教师从事科研固然重要,但结合教学,写写书,编编讲义,讲讲课,也是自己总结提高的过程,能够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

  目前,中国科技大学围绕并行算法和并行计算两大系列课程的建设,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并行算法类的教学体系和我国高性能计算教育培养基地。

“每月三问”和治学“三步曲”

  在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实验室里,“每月三问”是陈国良教授多年培养研究生坚持的一项不成文制度。

  “上次布置的工作完成如何?手头正在做什么?下步打算干什么?”每月三次的赤诚谈心,每个学生都要回答陈教授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陈教授把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研究方向、谈话交流情况、学习和科研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都清晰地记录在自己专门准备的大本子上面,并为每个学生登记编号,建立个人档案,并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下一步学习计划和目标任务。

  “这样便于对研究生培养实现过程管理,以免学生‘放羊’,管理缺失,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和自我管理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陈教授说。

  在他的实验室里,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日程,就是每周都要举办一次学术沙龙:或者由一个研究生作主报告,其他同学帮助他分析、把脉;或者每个学生汇报各自的科研进展情况,他组织大家开展讨论,共同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许多“思想的火花”往往就是在这种师生共同讨论中迸发出来的。

  在陈教授的《周日小记》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则记录:一个周日,用过早餐,背着学生的论文和读书报告,骑车到单位。从家到办公室要穿过一个地下道,因为下大雨,地下道的斜坡非常滑,自行车根本刹不住了,一下子顺着斜坡滑了下去,地下道的水很深,无法过去,只好返回,可推车上坡就更难了,只好把自行车扛了上来,绕道去了实验室。

  “陈老师治学态度严谨,严格按照‘三步曲’指导我们写作论文。”从读硕士到博士一直都曾是陈国良学生的计算机系主任顾乃杰教授告诉记者,第一步,在指导我们学生论文写作时,陈教授总是先和我们共同讨论选题,列出提纲,之后亲手撰写学术论文,以此作为我们的样本格式;第二步,是由我们自己动手草拟论文,陈教授逐字逐句地修改;第三步,就是由我们独立拟写提纲和撰写论文,最后经陈教授审阅后投稿发表。经过“三步曲”的训练,每个学生都具有了相当强的自学本领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发表论文不是我们高校的唯一指标,我们必须面向国家实际需求,在工程实践应用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多年来,陈教授亲自带领学生亲临淮河防洪现场,为防洪调度决策提供高性能计算支持。同时,为了确保计算参数的准确性,他和学生们与淮委相关技术人员一同对防洪重点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提出了洪水演进计算方案,为该区域的防洪调度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为一名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还有实际应用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每次带着学生奔波在淮河一线,陈国良教授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激动,“一想到我是在为国家培养着有用的人才,这种激动就油然而生。”(胡胜友)

    来源:《科技日报》200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