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作为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他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
5年前,他被保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研究生。
5年来,他多次获奖:2012年,获得中科大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光华奖学金;2013年,获得中科大国家实验室研究生学术论坛报告一等奖、求是奖学金、国家奖学金、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杰出研究生奖。此外,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成果相继发表在《物理评论X》《自然—通讯》《物理评论快报》上。
2014年,作为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他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
他叫黄璞,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名博士生。
从零开始
荣誉,为什么总是眷顾黄璞?
2009年,成绩优异的黄璞从四川大学保送进入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攻读研究生,师从杜江峰教授。在牛人林立的中科大,黄璞当时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
“我身边的同学不少都是从少年班和理科实验班毕业的尖子生,他们基础非常扎实。”这让原本自信的黄璞,内心掀起了不少波澜。
导师杜江峰却对弟子们一视同仁。开学没多久,杜江峰将黄璞和几位同学叫到办公室,“你们如今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以后的道路是从现在开始的”。
从零开始,黄璞以归零的心态开始学习。研究生一年级时,黄璞坚持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
“每天晚上,杜老师都会到实验室指导我们的研究,讨论问题,从最简单的信号处理、数据分析到实验原理,他就像师兄一样给了我们非常细致的指导。”
在杜江峰的建议下,黄璞特意选修了吴明卫老师的《固体理论》,“吴老师强调物理图像的建立,着重训练我们用物理的思维模式来思考物理问题本身。”这门课程让黄璞在此后的研究中受益良多。
上课之外的时间,黄璞几乎都花在了实验室里。最初,因为实验技能有限,黄璞做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事情:待在漆黑的房间里找一些很初级的信号,找到了做好标记,然后找下一个,如此反复。经过这个过程的锻炼,黄璞对实验平台的细节有了扎实而清楚的掌握。大半年后,黄璞慢慢开始接触一些有技术含量的实验。
就这样,黄璞俯身探入科研的世界。
科研贵在走自己的路
对物理的兴趣,最早可能要追溯到小学时的自然课。“我们见到的自然现象背后,永远都有着更深刻奇妙的本质,而探索出这些本质,就可以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一切让黄璞深深地着迷。
物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黄璞,升入大学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基础物理专业。大三时,黄璞从老师那儿第一次了解到“量子计算”这个全新的领域。量子测量是如何实现的?为何波函数在测量的时候就不再按照量子力学的动力学方程演化了?
微观世界下的物质规律有太多的未知,怀着一颗好奇心的黄璞再一次被深深吸引。经过多方了解和考察,黄璞选择了在量子科技领域走在国际前沿的中科大。
刚进科大时,黄璞从事的是“电子自旋的退相干过程研究”,在确定了研究目标后,黄璞开始查文献、做实验,每天满满十二小时的工作时间。其间,他参与搭建了光探测实验平台。
天道酬勤。进入科大两年后,《噪声环境中单自旋朗道—齐纳干涉仪》和《单自旋反常退相干的实验观测》这两篇成果发表在物理学国际顶尖杂志《物理评论X》和《自然—通讯》上。
科研工作没有既成题目和标准答案,需要的是创新和探索。经过3年研究生涯的积淀,黄璞更深地了解了科研的内涵。
博士一年级时,在导师杜江峰的建议下,黄璞将研究方向改换到“力探测”。“原先的研究方向很热门,可那是循着别人的脚步在行走,现在的方向完全是我们的原创。”黄璞说,“科研之路贵在创新,要走自己的路。”
做科研的乐趣在于,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的工作中都可能得到不一样的实验结果,失败是常有的,可是每天都可能会有突破性的进展。”黄璞乐在其中,“科研路上会遇到坎坷,但是风景无处不在。”
1+1>2
2013年,黄璞在“力探测”的研究上已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而实际测出的实验结果却与黄璞预想的不同。此时,摆在黄璞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跳过去,选择一个新的方向;二是将此研究草草结束;三是继续坚持下去。此时,导师杜江峰给了黄璞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黄璞听从导师的建议,坚持了下去。
柳暗花明。不久后,黄璞在“基于力学参数转换的位移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突破,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做科研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会欣赏路上的风景。”这是黄璞师承的科研感悟。让黄璞感触更深的,是环境和团队的重要性。
1+1>2,这是黄璞对团队的认识。
在“力探测”研究的实验平台搭建过程中,师兄王鹏飞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重要的样品是师弟周经纬负责的,实验的控制程序是实验室同学一起完成的,文章写作中段昌奎老师多次与黄璞进行探讨并帮助修改,而导师杜江峰对实验选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了关键的指点。团队合作让黄璞少走了很多弯路。
“从事科研工作,特别是实验物理领域的科研工作,涉及到很多重要的环节,从最初创意的获取、仪器的搭建、程序的编写到经费的支持,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一个团队的紧密合作。”黄璞深有感触,“团队合作可以实现1+1>2的效果。”
对于取得的成绩,黄璞低调而谦虚。“科大有着非常浓厚的学术氛围,特别是我所在的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量子信息与量子科学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支持。”黄璞说,“换成其他人,处在这个实验室里,也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闲时的黄璞,喜欢摆弄自己的小提琴,拉一曲巴赫的《赋格曲》,拥有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九级证书的他,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俯身科研,认识自然。”(本报通讯员 刘爱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10-17 第12版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