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何以超常规发展

2013-08-06 09:27:32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本报记者   吴芳和

       四十而不惑。再过两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迎来第40个生日。她曾经率先实施“全院办校、系所结合”的办学方针,实现了科技与教育一体化的办学目标;首先将“科学”与“技术”嵌入校名,打破了理工分家的学科模式;最早强调宽口径培养人才,提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她还第一个创办研究生院,首创少年班,率先派遣大批教师赴欧美学习……仅仅40年,科大就以蓬勃的朝气和富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实现了老校长严济慈“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殷切期望。科大超常规发展,靠的是什么?她给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带来了哪些东西?到底有哪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科学院的“独生子”: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

       要探询科大超常规发展的原因,重要的一条是因为她是中国科学院的“独生子”。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科大是我国第一所由国家科学院创办的大学,科学院提出的办学方针是‘全院办校、所系结合’,也就是说要集中全院力量来办科大,科大的每一个系科专业和中科院研究所对口合作。”
       这种独特的办学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起点高、起步快。1958年,科大在北京成立时,从批准创办到正式开学,只用了短短的3个月时间。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其实并不难理解。当时,校舍由中央调拨,关键的师资问题因为有科学院雄厚的人才优秀而得以迎刃而解。吴有训、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贝时璋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都在科大任职,亲自走上讲台,为学生上课。科大的高年级学生也可以方便地进入研究所做实验或进行毕业实习,很早就接触到科研实践,在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健康成长。
       尤为重要的是,在这种科研院所与高校融为一体的建设过程中,科大从创办起,就开始探索一条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很好地克服了当时高校中存在的教育与研究脱节、科学与技术分离、专业老化、知识陈旧等弊端。在50年代后期,可以说,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最早的改革尝试。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建设,从而在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科大在1970年迁到安徽办学以后,“所系结合”方针的贯彻遇到了现实的困难。中国科学院和科大积极探索加强“所系结合”的新途径。目前,中科院各研究所的著名学者应聘为科大兼职教授的有3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就有100多名,他们经常到校讲学、做报告,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带到科大讲坛。在科研方面,双方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合作,他们共同申请课题。共建研究机构,共同组织科研攻关。中国科学院还积极推进科大与合肥分院的整体联合,共建科学院在合肥地区的教育科研基地。1997年,双方合作成立的中国科大高等研究院正式启动运行,在共建研究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科研联合攻关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科学、人文精神并重:致力于创造性人才培养

       中国学生不太习惯提问。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每次访问科大,无论在教室,还是在宾馆饭店,科大学生总有问不完的问题,甚至是穷追不舍。所以,他认为,中国科技大学是中国拥有最好的青年学生、富有活力、充满希望的大学之一。
       科大始终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为先导,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务处长朱栋培教授介绍说,从1994年以来,中国科大多次召开全校性教育思想研讨会,围绕面向21世纪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全面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培养等主题,步步深入地发动各级领导和师生员工进行研讨,提出了“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培养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思想。目的在于以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家发展目标为依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创造性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近年来,科大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规范为目标,以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为核心,推进一系列教改措施。如淡化专业界限,压缩学时,拓宽基础,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主持的“深化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立项研究工作,等等。
       ——加强教学实验室和基地建设。“八五”期间,投入1000万元专项经费大面积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九五”期间,将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大力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自主性和开放性实验内容,着重学生能力培养。
       ——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探索,把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大学教育不可替代的基础平台和教育手段。目前,科大越来越多的课程改变了以往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功能教室组织教学。
       ——实施“四——二——三本科、硕士、博士分流培养”,对优秀学生实行中期分流培养,对部分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分流;完善少年班办学体系,积极探索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新路子。
      ——把文化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丰富和规范人文、艺术等选修课程,组织社会名家讲座、表演和展览等。
       所有这些改革创新举措,就是为了把创新素质教育的观念作为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核心,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建立起具有科大特色的创造性科学教育体系。
       正是因为科大一贯致力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科大的学生就以基础宽厚扎实,计算机和外语水平较高,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而著名。近年来,科大学生在国内外一系列科技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在1978年到1988年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研究生的十年中,科大学生被录取总数占全国的1/4以上。科大历年考取的研究生比例都在60%以上。毕业生平均供需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1:5左右。4万多名毕业生在我国以“两弹一星”为中心的科技事业中,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等重大、尖端科学研究中,以及近年来在我国超导、同步辐射、火灾等领域的研究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在60岁以下的中科院院士中,科大的毕业生占1/8。科大86届毕业生宋晓东发现的地球的内核运动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6年度全球十大科技成就。潘建伟首次成功地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程输送,被学术界评价为在量子信息论领域中的一个突破性进展。还有在计算机领域获得1997年度美国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总统奖的鄂维南,首次在国际上证实爱因斯坦所预言的黑洞自转理论的崔伟,等等。

       “年轻人才较多”:构建一支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说起师资队伍,科大党委书记汤洪高教授感触颇多。他说:“科大在北京创办初期,队伍的主体是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迁址合肥以后,教师队伍散失大半,学校几乎解体。能够建立起现在这支队伍,十分不易。”应该说,在队伍建设上,科大人是有远见的。1972年,科大就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200多名“文革”期间毕业的大学生,回校进行“回炉”重锻,经过两、三年的培训后,补充到教师队伍中。这一当初看起来不起眼的举措,使得科大的教师队伍从此比全国高校保持了相对年轻的优势。1978年,科大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选拔了200名优秀青年教师到欧美作访问学者,他们学成回校后很快顶起了科大教师队伍的大梁。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恢复,一支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逐渐形成了。1983年,邓小平同志曾说:“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
       近十年来,科大在保持队伍的年轻化,促进教学、科研工作重心向年轻一代的战略转移方面又下了很大功夫。启动了跨世纪年轻人才培养工程,为解决年轻学科带头人生活困难,学校领导宁肯自己住条件较差的房子,每年也要留出十多套住房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一批老教授积极为年轻人铺路子、让位子,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自立“门户”;为吸引优秀留学人员,科大领导借出访机会四处网罗人才。学校还提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以各种形式鼓励、帮助青年人在科大扎下事业之根。这些年,每年都有20多名“洋博士”到科大工作。如今,优秀留学人员已经挑起了教学、科研重担。
       目前,科大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一批30—40岁左右的年轻教授迅速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岗位上挑起了重担。
       来源:《中国教育报》1998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