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源头活水 中国科大先研院打造“创新丛林”

2014-08-31 17:14:08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2012年7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研院”)正式开工建设。刘延东同志发来贺信,指出先研院“是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健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机制的有益探索”。

  经过短短两年建设,先研院园区全面开放使用,已经成为最大化释放创新联合体活力的协同创新平台。与传统的科技园、高新区不同的是,中国科大围绕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域,着重打造连接上中下游的“创新丛林”,以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其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值得关注。

  聚焦重点领域“种大树”

  近年来,高新区、科技园等各类产业园区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然而,其中多数园区存在着“产业定位不清”“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等问题,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链,更难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经济转型的前提是产业转型,而实现产业转型的根本在于‘上游转型’,也就是通过原始创新产生变革性技术,再通过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就是常说的‘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上游转型了,产业转型也就顺理成章了。”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说。

  为此,中国科大先研院按照“顶天、立地、聚焦”的原则,顺应未来科技革命的大趋势,服务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优势,将微电子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医疗健康和量子信息等五个领域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并在这五大领域里“种大树”,以抢占下一代先进技术的制高点,从而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量子调控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源泉,快速发展的前沿基础性研究有可能带来两个重大的变革性技术——完全保密的量子通讯和数据处理能力巨大的量子计算机。目前,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技术验证与应用示范工程已经被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中国科大作为项目法人单位,已在先研院启动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运管中心”建设工作,至2014年7月,运管中心联调测试平台建设方案、用地已经确定。

  “争取五到十年内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广域量子通信,为量子通信应用和国家信息技术水平的跨越式提升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产业支撑。”量子通信研发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说。与此同时,中国科大及相关单位积极开展未来网络关键技术研究,5月17日已成功开通“未来网络合肥先导试验网”,核心网络节点和网络管控中心均建在先研院,已实现与北京等其他主干节点的互联互通,合肥地区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已汇入未来网络基础设施,为开展大规模网络实验提供了良好支撑。

  “当前的网络只是实现了数据通道的功能,但对于‘运送’的是什么并不清楚,不利于优化网络环境。”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大教授徐正元表示,“未来网络”是一种把网络计算、网络存储和网络通信集成的新型网络,具有应用驱动特性,使网络能够智能调配各种资源为用户服务,最终实现“一切在网上完成”的目标。

  此外,先研院还正在大力组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区域级“先进技术与产业金融服务支撑平台”、微电子产业共性平台等一批国家级、战略性科技平台。】

  对接优质资源“建森林”

  “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关键在于搭建高水平研发平台,在园区层面打造创新‘发动机’,从而实现要素组合优化和产业深化。”先研院常务副院长陆守香介绍说,基于这一理念,与一般园区侧重于抓市场和生产不同的是,中国科大先研院主张“两头在外,一头在内”,即先研院主要抓研发这一头,和研究所、高校、高科技企业组建各类联合研发平台。

  为此,先研院提出“四个对接”,即对接中科院各研究院所、对接中国科大海内外校友、对接国际优质科教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让国内外优质科教资源在先研院这个平台上实现互动与合作。

  一年来,先研院已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及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国际知名企业等共建了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中心合肥分中心等30家联合创新单元。同时通过校企、校所和校友的“三校”合作,已培育、遴选先进技术项目162个,先后成立了54家科技创新企业,引进注册资金2.18亿元。先研院标志性建筑综合主楼“未来中心”启用后,已经论证拟入驻的创新单元14家。

  “一两个研发平台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但20个、50个研发平台放在一起,就会形成集聚效应,从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格局多样、来源丰富、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丛林。”陆守香说,就像中央银行为下属银行机构搭建后方基地、栽配中心一样,这样的“创新丛林”为所有入驻创新单元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创新生态环境,很容易形成创新单元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从而为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技术动力。

  记者了解到,先研院积极利用各方优质科教资源,主动挖掘技术创新点,目前已孵化创新企业54家,主要从事电子信息、云存储和服务、大数据挖掘等,开发了近40项新产品,新增销售收入过亿,争取国家、省、市项目49项,先研院已逐步发展形成格局多样、来源丰富、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丛林。

  立足国际平台“聚人才”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说到底要靠人才支撑。为此,与众多园区不同的是,中国科大先研院还致力于营造和谐环境,实施国际合作的开放战略,从国际平台上吸引高素质人才聚集先研院。

  “我们所谓的高素质人才是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具体来讲有两个标志,一是有完整的海外留学经历,拿到博士学位;二是有完整的海外工作经历,在国外科研机构和大学工作过,而非仅仅读个学位或者做个访问学者。”陆守香说。

  截至目前,先研院已引进信息、材料、工程等领域的科研领军人物和研发骨干40余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近10人,包括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姚新,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邓力,亚信科技共同创始人、美国IPDynamics公司首席技术官张云飞,创毅视讯(香港)技术总裁叶晖等。

  与此同时,中国科大先研院还特别重视研究生培养,以期为先研院技术创新与产业培育储备优秀人才。“研究生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创业辅导员制,通过校企合作,形成‘特色培养+专业导师+创业辅导’的人才培养模式。”陆守香说,创业辅导员制是先研院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创新举措,其目的在于将入驻企业的研发力量引入研究生培养中,使得学生能在先研院各类研发平台上得到实践教育环节的训练和熏陶。

  目前,先研院首批400多名工程类研究生已经入驻园区,今年9月份还将招收第二批670名研究生。(本报通讯员 蒋家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08-14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