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探访中科大英才班:95%继续海内外名校深造

2014-05-19 10:26:07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2000多年前,孔子曰“因材施教”。

  为探寻合适的人才培养方式,位于安徽合肥的中科大——一个担负着国家使命、承担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理想、为国家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等杰出人才的学校一直在努力探寻。

  1978年,中科大少年班创立,如今30多年过去了,很多少年大学生已在所从事的领域崭露头角。如美国“天才奖”第一位华人女科学家庄小威,34岁任耶鲁大学教授邵中,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等。

  众所周知,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科技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已成为重大战略任务。

  2009年“科技英才摇篮”的中科大创办了英才班,旨在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截至目前,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等相继创立,涉及基础科学、战略高技术等多个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基本覆盖了中国科大本科教育的主要学科。

  中科大校长侯建国认为,中科大创办科技英才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对有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造就中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他说,英才教育既符合科大人才培养传统,又根据“90后”学生特点以及科学发展前沿趋势所作的教育尝试。

  “教育改革成功与否,首先看毕业生的表现”,中科大党委书记许武说。据统计,截止目前,中科大科技英才班共招收学生1556人,已毕业485人,其中459人毕业当年选择继续深造,读研率94.6%;出国读研196人,包括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巴黎高工等国际一流名校,数据领跑中国各大学。

  例如,严济慈英才班2009级46名同学全部继续深造,其中39人赴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读研。目前已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的戚骥认为得益于英才教育。据悉,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德国《先进材料》发表了戚骥在石墨烯的光电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汪友程,作为严济慈英才班2010级学生,今年还没有到毕业季,已经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青睐,主攻凝聚态物理。同年级的安琳娜、陈武阳、王柳同样获得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国外名校的录取。

  汪友程说,在别人眼中学霸的他们,除了学习,也聊八卦,比如聊谁得“诺奖”。爱好足球的王柳,在钱学森英才班自称成绩真是不很好,排名第七左右的他,曾经踢球伤及腰,只能站着上课。安琳娜则获得包括伊利诺伊大学等五所国外高校的OFFER,最终选择化学领域世界排名第六的伊利诺伊大学,她则喜欢看推理小说,430多本的课外书籍的阅读量被她认为平常。

  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周从照说,“90后”学生面对娱乐化的诱惑很多,不光学生读书好,也要情商好,在学生中需要制造健康的梯度,让每个人永远看见前方的标兵。他所在的贝时璋班百分百有机会去美、英等国交流至少一个学期,提高学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如此高的出国读研率,也有质疑高质的人才都到海外,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中科大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卿认为,树长的好否,跟苗有关,还跟土壤有关。中科大党委副书记蒋一则认为,应放远眼光,让人才去最好、最适合的地方,如今在国内学界作出有影响力的成绩,都有在国外求学工作的经历。与此同时,最近几年国家推出的“千人计划”等项目,高端人才回流很快。

  蒋一1987级的74名同班同学,最高峰的时候有68人在国外,现在只有17人因各种原因留在在海外,包括潘建伟院士在内等均选择了回国发展。

  蒋一介绍,英才班除了自身的探索外,还调研借鉴欧美一流名校的经验,结合该校自身培养人才特色,构建新的适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例如,华罗庚英才班在调研俄罗斯、法国等著名大学经验,卢嘉锡英才班则全面研究剑桥大学的化学基础课程等。与此同时,为确保拔尖学生的培养质量,包括两院院士、千人计划教授、长江学者等既有深厚科研积累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大牌教授。

  “短短几年时间,英才班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进展,原因之一是科大一直在积极探索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蒋一说,尤其是少年班更是直接为科技英才培养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中新社记者吴兰)

  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  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