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大学,这又是一个令人倍感振奋的大学。
在美国人心目中,她是中国最杰出的三所大学之一。在国内,她被誉为“科技英才的摇篮”,当今60岁以下的中科院院士中,她的毕业生就占了1/8;
她的规模不大,教师只有1650人,但每年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却稳居全国高校前四名;
她的校龄不长,短短40年,却已跻身全国一流大学行列,与一些著名的百年老校相比肩。
她确乎创造了一个奇迹。
9月20日,她将迎来“不惑之年”,或许,从她那充满坎坷和激情的创业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奥秘……
崛起的新军
新中国从炮火纷飞中诞生,一面是山河破碎,百废待兴;一面是列强觊觎,虎视眈眈,国家要建设,要强盛,就必须发展经济、科技、国防……然而,现代科技人才的后继乏人,却让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忧心忡忡。
1958年5月,中国科学院向中央请示,充分发挥全院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优越的实验条件,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培养新中国科技、国防、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现代尖端科技人才。周恩来、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即表示很赞成。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主持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月20日,北京西郊。新中国成立后由我党亲手创办的理工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终于发出了它的第一声啼鸣。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众望所归地兼任了学校的首任校长。次日,《人民日报》称,科大的成立是“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科大从诞生之日起,就独树一帜,注定要带来一场变革。新的变革直指种种教育时弊:教育与研究脱节、科学与技术分离、专业面狭窄、知识陈旧等。
学校最初设立的13个系绝大多数填补了国内空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全院人才、设备、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学校的每个系都和相应的研究所对口合作,吴有训、严济兹、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走上讲台,亲自给学生上课。
科大还在教育界率先打破理工分家的学科建设模式,实行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建设方针。在教学中,提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科技人才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科学的创新意识和外语能力。郭沫若校长等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倡导了“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优良校风。
1959年5月,建校一年不到的中国科技大学,一跃而进入全国16所重点大学的行列。到1966年时,科大已经为国家培养出5000多名优秀毕业生,他们在新中国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技事业的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火中的凤凰
1969年底,中国科技大学结束了她在北京的第一次创业,踏上了艰难的下迁之路。经过一番周折,1970年初,安徽省合肥市以其敦厚的品格接纳了它。
由于迁址,学校的仪器设备损失殆尽。教师队伍散失大半,学校面临着解体的境地。然而,骨子里渗透着创新进取精神的科大人,没被困难压倒,他们以自己的坚忍和勤劳,托起新的一轮希望……
1972年,在经历了6年没有招生之后,科大恢复了招生,并把重点放在了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上。
同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200多名“文革”期间毕业的大学生,回到学校进行“回炉”重锻,经过二三年的培训后,补充到教师队伍中,便以年轻人才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这一举措施极具战略眼光,它使得科大的教师队伍从此保持了相对年轻的优势。
1975,邓小平同志复出,主持中央工作,他指示中科院“要把科技大学办好”。科大人勇敢地率先提出恢复高考制度,在当时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科大,就像它的校长郭沫若所描述的那样,如一只火中的凤凰,在涅磐 中期待着孕育着新生……
鲲鹏展翅
1977年9月,北京。
经过长长的盛夏,收获的季节在人们的喜悦中缓缓走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审阅同意了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建设独立的、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加强基础课教学;设立研究生院等。这个报告实际上为学校的下一步建设和发展定下了基调。当时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一定要办好中国科技大学》的重要文章,指出,“在教育要大上的形势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迈开了一大步”。
严冬过后,科学的春天悄然来临。科大人蕴藏已久的创造力终于等到了喷发的时候,他们又一次站在了改革激流那澎湃的潮头。
1978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科大研究生院正式成立。从那时起,科大正式建立起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一周后,3月8日,由21名不满15岁的“娃娃大学生”组成的科大第一期少年班正式开学。从此,中国大地上诞生了一种高等教育早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的新型办学方式——少年班。少年班的创办,对激励广大青少年勤奋学习,追求科学真知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
同年,科大率先选拔了200名优秀青年教师走出国门,到欧美进修、访问,学习先进的科技和教育知识。他们陆续学成回校后很快顶起了科大师资队伍的大梁。
80年代初,科大又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对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造,并及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调整,建立、健全了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具备比较强的现代科研技能,受到社会欢迎。
经过短短的几年的恢复,年轻的科技大学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1983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一份关于科大办学情况的报告上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扶持。”此后,中国科技大学列入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1984年,国际最有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英国《自然》杂志,撰文称赞科大为“招风的大树”,文中说,在中国最令人鼓舞的学校要数中国科技大学了,她蓬勃朝气与成就给人深刻的印象,这是其它同类型学校所逊色的。
沉甸甸的收获
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科大人正确判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一步一个脚印,把学校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强调“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思想,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建校以来,已为国家输送了4万多名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他们大多数已成为科技、教育、管理、经济建设等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赵忠贤、白以龙、朱清时、吴有生等数十名毕业生已成长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的还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
——在“稳定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加强成果转化”的方针指导下,科大的科研工作迅速发展,成为学术思想活跃、学科比较齐全、在国内外有较好影响的重要科研基地。1978年以来,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758项,其中国家和省部委级奖励430项。每年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展的论文总数被引用情况一直列全国高校“四强”之一,人均论文数则名列榜首。
——初步建成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结构合理的学术带头人群体,保持了“年轻人才较多”的优势。目前,科大1650多名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1名,教授321人,中青年教师占总数的80%以上。
——科研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国家在高校中建设的唯一一个大科学工程,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逐步成长为我国火灾科学研究的“国家队”。此外,科大还建成了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5个中科院级开放实验室和30多个独具特色和具有相当优势的研究机构。
——科大先后与美、日、英、法、俄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学术交流关系,先后派出2000多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合作研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近百名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应聘为学校的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1996年底,美国《科学》杂志评出本年度全球10大科技成就,中国科大86届毕业生宋晓东因其关于地球内核运动的重大发现而名列其中。他在给母校领导的信中说:“我为科大而自豪!”
确实,科大值得她的所有学子为之自豪。如今的科大校园,林木茂盛,苍松翠柏,鸟语花香,幽雅宁静,清新而又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沁人心脾。到过科大的人都由衷地赞叹:这里真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斗转星移,日新月异。经过在北京初建和迁址合肥重建两次艰苦的创业历程,科大已进入成熟、年富力强的不惑之年,她已迅速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著名高等学府。可以说,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我党亲手创办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成功典范。(蒋家平)
来源:《安徽日报》1998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