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科大讯飞:创新激情在血液中涌动

2014-01-16 10:25:24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今天下午有客人到公司来参观,请作好接待准备。”“明天上午9点提醒我参加一个重要会议。”

  这不是在吩咐员工,而是工作人员在对手机下达一连串的语音指令。不到1秒钟后,几个指令迅速地在屏幕上切换。

  这是记者日前在总部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讯飞”)看到的一幕。作为这家公司的掌舵者,刘庆峰自信地说:“我们不是在简单地做一个赚钱的企业,而是在做一个有梦想、有创新的伟大民族企业。”

  将实验室的创新用于市场

  “您对未来IT最看好什么?”

  “语音技术。”

  这是比尔·盖茨卸任微软董事长后在一场巡回演讲中回答记者提问时给出的答案。

  事实上,IT巨头在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布局语音产业。为了争夺中国市场,IBM、Motorola、Intel等国际企业相继在中国成立实验室。而那个时候,刘庆峰还是个刚跨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门不久的一名本科生。

  1999年,刘庆峰和他科大的6人团队创立了科大讯飞,并开发出一款电脑桌面软件,试图把手写输入的随意性、键盘输入的准确性和语音输入的高效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只要能说话就能使用电脑”的目标。

  这款产品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随后的市场效果却让刘庆峰团队大跌眼镜。“顾客来看产品时满意度100%,我们在场使用时满意度70%,用户自己操作时满意度降至30%。”刘庆峰回忆说。

  此后,科大讯飞开始只做核心技术提供商,让有渠道、有市场、有技术的大公司去直接面对消费者。这一举措使该公司进入了快车道:2001年迎来联想投资;2004年公司开始盈利;2006年之后,其语音合成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陆续在多个国际专业大赛上获得第一;2008年,科大讯飞登陆中小板。

  充裕的资金加上技术的突破,使科大讯飞能够加足马力在电信、银行、国家安全等领域拓展疆土。如今,其语音云开发伙伴已达2万多家,用户量突破3个亿,产品在中文语音市场总份额已达到70%。以科大讯飞为核心的语音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更是达80%。2012年,该公司实现净利润1.82亿元。

  “创新是生命线。只有核心技术领先,才有可能在市场上立足发展。”刘庆峰说。

  用创新增强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只有掌握话语权、能够制定游戏规则和商业模式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产业领袖,而创新是其根本。”刘庆峰认为,当下不仅要立足于源头创新,还要面对需求做应用创新,将来还要尝试商业运行模式的创新。

  2012年,随着苹果Siri的出现,市场掀起新一轮语音热。

  以语音技术为主要方向的科大讯飞抓住这次机遇,大力拓展语音产业格局。很快,科大讯飞推出了语音云平台,开发者既可以在开发阶段免费使用语音云平台进行研发和测试,也可以零成本地将自己的应用产品连接到语音云平台。

  刘庆峰称,之前将近10年开发商只有2000多家,语音云推出后,包括草根创业者增加了2万多个。

  在产业格局上,语音云的推出意味着语音应用产品不再被大型公司和国外的公司独享。

  “我们要做的就是产业链的主导者。”刘庆峰把科大讯飞定位成一个基础服务提供商和语音产业的领导者。如今科大讯飞已主导搭建起家电、电信、银行、手机、国家安全、交通、旅游、音乐、玩具等多条细分产业链。“可以预想,未来衣食住行各个领域都会出现科大讯飞的影子。”

  在创新上,主创人员都是科研出身,更是增加了科大讯飞的优势。“我们和科大、清华、中科院等许多科研机构合作,尽量兼顾各方利益,通过这种创新的机制,把这些资源整合和利用起来。”

  发挥团队力量构筑共同理想

  创业时同舟共济,成功后矛盾丛生——这是许多创业故事难以避免的“俗套”。但在科大讯飞,从创业时一起吃盒饭、啃黄瓜,到上市后股价飙升,核心的6个“合伙人”一个没走,首批18个员工只有3人因随家人出国离职。

  “创新需要调动团队力量,团队中有不同声音很正常,关键看是不是为了公司发展,有没有规则让每个人能表达观点。”刘庆峰说。

  共同的价值观和梦想,让这个团队在十几年的共同战斗中拧成一股绳。据悉,刘庆峰给予400多名员工的股权激励,覆盖面之大在上市公司中比较罕见。这个“最佳合伙人”的合伙计划还延展到全国,组成了中国语音产业的“国家队”,以改变国内从事智能语音研究科研单位常年各自为战的局面。

  去年,在公司14周年庆典当天,刘庆峰请公司管理团队观看《中国合伙人》。他希望管理团队能够从影片中学到:远见和坚持。

  从“让计算机像人一样开口说话”,到“让中文语音技术在中国人手中做到国际领先”,再到“把中文语音产业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刘庆峰和他的团队梦想不断升级,而作为国内智能语音领域的“领军者”,科大讯飞的目标也随着阶段性成功而不断升级。(本报通讯员 周晔 记者 蒋家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01-16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