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科佳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二楼生产车间外,树立着几个透明玻璃展示柜,展示了当前国内最先进的膜材料产品。科佳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黄山永佳(集团)有限公司在合肥联合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科大以知识产权占股30%。
同样是 “产学研协同创新结合体”的安徽量子通信有限公司,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工程中心与安徽润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是国内首家量子通信安全解决方案及成套量子通信产品供应商。
这两家公司都是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结合在一起,科技园区、大学、研究院、研发企业组成一个创新共同体,全面承担起国家研发竞争力提升的主要任务,同时推动以地方研发集群为核心的投资与经济开发行为,从而实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权的融合,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碰撞。
创新力量协同显成效
量子通信局域网再好也难“网”天下,要承担国家乃至世界级干线总网建设重任,一个企业显然难以问鼎。
“‘京沪干线’是世界第一条空间大尺度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也是未来量子保密通信走向运营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实现对干线的全面管控,并保障干线的无故障运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研院)正在建设高规格的总控中心,并牵头组织北京、济南、上海等分管中心、备份中心,负责全网的技术支持及统一管理,打造未来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的商业运营服务基地。”先研院院长助理王兵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此项目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立项,目前正在推进中,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未来网建设,或将由先研院领衔。
“全国有1000多家膜材料厂,竞争十分激烈,科佳瞄准膜技术领域最为领先的荷电膜领域,公司之所以能持续立于行业领头地位是背后有‘智援’。”合肥科佳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耀明说。
冯耀明的“智援”是中科大化学系教授徐铜文为首的膜技术与膜材料研发中心,该中心由先研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徐铜文说,先研院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有意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
2012年7月,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该院由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共建,与国内外研究院不同的是,先研院看上去“四不像”,其体制上是一个“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的“三无单位”,既不是大学,也不是孵化器,也不是产业园,而是介于企业、大学和产业园之间的混合体。
“在基础研究和产品、市场之间,存在转移转化的障碍,被称为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的‘死亡之谷’。仅从中国科技大学看,2013年科研经费达1.3亿元,国内很多高校研发费用基本相当,但长期以来未能成为地方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希望借助先研院这一载体,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跨越死亡之谷。”王兵说。
为此,先研院确定其主要职责是实现四个融合,即科技与教育融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融合、成果转化与金融投资融合;“四个对接”是先研院建设实现与安徽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与中国科学院系统先进成果对接,与中国科技大学海内外优质科教资源对接,与国际前沿先进技术对接;“两个中心、两个基地”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先进技术成果研发基地、转化基地,而其主要特征就是国际化。
“我们已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所、电子所、医工所、中国移动研究院、微软、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研究院(所)、企业共建了国家工程技术分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联合体20余家,孵化出创新企业20余家,吸引注册资金1.9亿元。与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明翰大学、牛津大学等海外名校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初步达成合作协议。”先研院综合管理部主任王伟说。
重在协同创新的可持续
2013年9月15日,中科大先研院迎来首批招收的700名工程硕士研究生,虽然这批学生毕业将领到的是中科大文凭,但不同的是,这些微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方向的学生不但学业在先研院完成,他们的学业更多是在与企业共建的研发中心完成。
“我们着重谋求与企业间‘双向互动’。不仅允许民营企业等主体参与科大科研研发项目,而且推动政府研发资源为民营企业发展出力,促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与政府部门在创新体系中的全流程参与和双向互动。”王伟说。
“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可持续供给是一个地方最大竞争力。国内很多科技园区人口密度过低,功能单一,难以集聚人气,区域的成长性与功能拓展都受到限制。先研院目前在读研究生达1000人左右,按规划,最终达到3000至5000人规模;这些工程硕士是合肥乃至安徽最富贵的财富。”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金刚说。
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互动是提高科技研发效率与转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成立之前,我们考察了国内外研究院众多模式,目前,先研院模式还是唯一的一种。”王兵说,先研院坚持“非营利性”、“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功能定位,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和企业委托项目,技术成果转化多条路径,但为产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的主要原则始终不变。由于先研院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预算使用和技术转让等方面,拥有广泛的自主权,因此也更为灵活。
此外,在研发项目选择上,始终以产业为导向,并随着产业界研发能力的提升,逐步重视前瞻性。中科大通过年会、研讨会、业界交流论坛等形式,搜集分析全球最新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向业界发出研发要约,关注企业技术需求。加盟企业可以参与不同阶段的研发活动,获得相应份额的成果权益。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避免了研究机构“闭门造车”所带来的有效技术需求不足问题。
成果转化方面,采用技术转移、衍生公司、孵化创新企业等形式,这种模式既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相互依赖与结合,也树立了先研院在技术市场中的形象。此外,先研院的孵化中心和投资公司,为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场地和部分初始投资,这些企业成功后将一部分股价让与先研院,或者给予科研人员一定股权,让科研人员有动力。 (王永群)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4-1-6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