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锋教授近年来好事连连,继前年获得王大珩光学奖之后,2013年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并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作为获奖者代表发言。
作为中国科大的“土著”, 李传锋的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做实验研究,首先要搭建实验平台。当时正是中科院中国科大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起步阶段,在实验室主任郭光灿的指导下,李传锋带着几个学生边看文献边尝试建设非线性光学实验室。他发现黄运锋同学动手能力极强,实验室建好后,干脆交给黄运锋做实验,自己专攻“把理论转化成实验方案”的环节。从2001年开始,陆续出了一些成果,其中实验验证“量子力学与隐变量的检验”理论(KS理论)的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但“好折腾”的李传锋,这时又与自己正式指导的第一个弟子许金时去搭建新的实验室,建好后,让他去做实验。此后,他又牵头搭建了几个实验平台,让喜欢物理的学生好好在这里‘玩’”。
由于各个实验平台研究方向不同,一切从零开始,再加上以“玩”的心态搞科研,不重视“产出”,李传锋好几年出不了好的成果,这让身为实验室主任的郭光灿颇为不满。
“我当时也很着急,思考了几天几夜,终于想明白了。”李传锋说,要做就选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海森堡等科学“大牛”关注过的问题,对他们争论过的理论进行实验检验。2007年,他们一篇验证“宏观实在论”(LG不等式)的论文投到《自然·物理》杂志。有位审稿人写了很长的审稿意见,说LG不等式是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实验值得肯定,但是这个问题的阐述需要深厚的物理素养,稿件阐述不清晰。审稿人字里行间质疑李传锋对物理研究的态度。这封信对李传锋触动很大,让他思考做物理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
“把自己当作‘小和尚’,把宇宙规律当作信仰,做物理研究要像小和尚打坐念经一样虔诚,而不仅仅是‘玩’。”李传锋的心态从此变了,每天上午8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回家,天天如此,没有周末,他成为实验室最勤奋的人。
多年的辛勤探索和积累,终于换来柳暗花明。2009年以来,李传锋小组首次观察到光的波粒叠加状态,挑战玻尔互补原理设定的传统界限;实验验证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实验实现八光子纠缠态并完成八方量子通信复杂性实验研究;实验发现量子关联可以不被环境所破坏并验证关联的突变现象,观测到量子纠缠的突然死亡和再生现象;首次实现单光子偏振态的固态量子存储,99.9%的存储保真度创造世界最高水平……这些成果引起国内外量子信息科学界的关注,“观察到光的波粒叠加状态”被《自然·光子学》杂志选为封面故事文章,并被《自然·物理》杂志“研究亮点” 栏目报道,评价其“重新定义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八光子纠缠态”成果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
“他善于把深奥的理论问题化为简单的实验方案,然后用实验做出来。”郭光灿说。李传锋小组近年来在国际上名声鹊起,目前已经和多个国际著名的理论研究小组展开密切合作。(通讯员杨保国)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4-1-6